湖北地方戏曲荆州花鼓戏

荆楚之地自古乃诗赋之乡,歌舞王国。作为湖北省极具代表性的成熟剧种之一,唱腔悠扬的荆州花鼓戏约有近两百年历史。年定名为天沔花鼓戏,年改称荆州花鼓戏,此后一直沿用该名称。它不仅孕育着江汉平原和荆楚大地的曲艺文化精髓,还展现了丰富多彩的平原风貌、民风民俗和湖乡生活,歌颂着荆楚儿女勇于创造,开朗豁达的性格特质与生活态度。旧时“花鼓子”又名“沿门花鼓”、“推车花鼓”,是清代中叶期间一种源自民间的“乞讨艺术”。过年时热闹的花鼓、莲花落、采莲船等民间歌舞与劳动时“一人唱,众人和”的流行性田歌薅草歌和渔鼓、道情、踩高跷等民间说唱,共同构成了荆州花鼓戏的源头,在此基础上,又不断吸收其他剧种的声腔、表演和剧目逐渐发展成熟,与汉剧、楚剧以至京剧同为亲属剧种。内容方面,有别于其他南方剧种,荆州花鼓戏能够驾驭多元的剧目题材,除了以生产劳动、儿女情长为题材外,还诠释了一些复杂的历史事件与社会热点,如《赵氏孤儿》、《海瑞罢官》、《野火春风斗古城》、《梅花案》等都是例证。荆州花鼓戏善于直抒悲苦之音,能够引发社会底层群众共鸣的苦情苦境是全剧之“戏眼”,戏说世间百态。音乐风格上,因应地缘优势,荆州花鼓戏具有贯通南北之特色,旋律优美,节奏轻快,饱含泥土的芬芳。唱腔曲牌约有八十余种。唱法形式“一唱众和,锣鼓伴奏”。曲调音域宽阔,男腔粗犷高亢,女腔空灵婉转,行腔处理灵活可塑,且“唱、帮、打”三者协调配合。因此,荆州花鼓戏音乐风格多样且富有表现力,使其在南国戏园中别具魅力、独树一帜。发掘、传承并弘扬荆州花鼓戏,保护并完善这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,定能丰满中国戏曲史,具有见证荆楚文化及中华民族文化生命力的价值。


转载请注明:http://www.aierlanlan.com/cyrz/6500.html